|
細胞出版社2024中國年度論文獎重磅公布:十年見證中國科研前進之路!2014 年,第一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拉開帷幕。今年,Cell Press年度中國論文的評選迎來了第十年。
2024 年,中國學者研究產出數量持續提升,以中國機構為第一完成單位、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研究型期刊上的研究性論文數量繼續快速增長,總發文量達到2446篇,較上一年增加了17.6%,是2020年發表量的近4倍。
從學科分布來看,2024年中國學者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發文量最高,達到860篇;在醫學領域的增長量最為突出,較上一年增加了138篇。其中,醫學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發表的中國論文數量首次突破100篇。此外,物質科學和交叉科學領域的發文量也穩中有進,分別達到554和394篇,較上一年增長了39篇和100篇。 科學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高質量學術期刊提供的展示舞臺。2024年,細胞出版社旗下共有18本混合型期刊(hybrid journal)實現了中國論文的發表增長。其中,中國科學家在物質科學領域的兩本期刊Joule與Device的發文增量最高,分別較上一年增加了32篇和31篇;在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三本期刊Cell Metabolism、Med、Developmental Cell中,發文增長也都突破了20篇。醫學期刊Med的中國論文數更是延續了增幅最高的勢頭,總發文量來到32篇,較上一年增加了2.5倍。此外,2024年中國學者在Cell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達到55篇,較上一年增加了8篇; 有著廣泛影響力的Neuron、Current Biology和Cancer Cell中國的發文也分別增加12篇、11篇和10篇。中國科研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,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。
02.開放共享新階段科學的開放與透明,是推動全球知識共享與合作創新的基石。2024年,中國科學家攜手細胞出版社,繼續為更加透明開放的學術交流添磚加瓦:與上一年相比,中國科學家在細胞出版社期刊上以開放獲。∣A)形式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全部中國論文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三,達到1761篇,較上一年增加13%。
在開放科學浪潮下,混合型期刊(Hybrid Journal)的作用日益凸顯。它們為研究者提供了兼顧傳統訂閱制與開放獲取的發表路徑,在平衡科研傳播與學術影響力之間發揮了重要橋梁作用。2024年,中國科學家在細胞出版社的混合型期刊上發表的OA論文數量穩步增加,從上一年的69篇增至119篇,增幅達到72.5%。這種增長不僅反映出中國科研群體對開放獲取理念的積極響應,也說明國內科研機構和資助體系在開放出版方面的投入不斷加深。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者選擇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學術對話,推動科研成果更高效地傳播與應用。這一趨勢表明,中國科研正從“高產出”邁向“高共享”“高影響”的新階段。
03.描繪中國科研地圖如果按照第一完成單位,將細胞出版社2024年發表的中國論文分類,我們能夠獲得一張精彩的“高校科研地圖”。根據統計,過去5年在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發文的中國高校、研究機構和企業數量穩步上升,2024年首次突破300家,較上一年增加了40家。
從機構分布來看,各大高校繼續保持高水平科研產出。其中,中山大學以113篇位列發表量第一,上海交通大學以106篇的發表量位列第二,浙江大學以105篇位列第三;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復旦大學、武漢大學、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、華中科技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分別位列第四到第十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發文數量增長方面,2024年共有12所高;蜓芯繖C構的增長數超過10篇。其中,發文增長最快的三所高!虾=煌ù髮W(+29篇)、中山大學(+21篇)和浙江大學(+20篇)——也恰是總體發表量的前三甲。此外,一批具有專業特色或新興學科優勢的高校實現了躍升式突破:例如,軍事科學院發文量從上一年的1篇躍升至12篇;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從2篇增至12篇;華中農業大學也從6篇增至16篇。這些數據表明,除了傳統科研強校的穩步前行,越來越多的地方性或特色院校正憑借聚焦領域的研究實力嶄露頭角,中國科研的力量正變得更加多元與立體。 與此同時,2024年中國科學院在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共發表258篇論文,從第一完成單位署名來看,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,為19篇;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發表的論文數量次之,為15篇;中國科學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發表了14篇論文,排名第三。從漲幅來看,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增長幅度最高(增長4倍),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次之(增長2倍)。
從地域分布來看,2024年以論文第一通訊作者所在地區統計,北京以442篇穩居全國首位;廣東以342篇位列第二,以6篇的微弱優勢超過上海(336篇)。浙江、江蘇、湖北、山東、天津、陜西和香港進入全國前十。
從增長趨勢來看,廣東表現最為亮眼,較上一年增加87篇,位列全國增長榜首;浙江與上海緊隨其后,增長量均突破50篇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貴州、河北、河南、青海等地的發文增量均實現成倍增長,這意味著科研力量正在向更廣泛的地區輻射,中國科研的“熱力圖”正從沿海中心向全國縱深拓展。 這一分布格局,與國家科技投入的整體布局密切相關。根據最新發布的《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》(科技部,2025),2024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(R&D)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。ㄖ陛犑校┕灿7個,其中北京、上海、廣東、天津、江蘇、浙江等6個地區均位列此次發文量地域TOP10。這從側面反映出科研經費與成果產出之間的正向聯動,也展現了政策支持對區域創新生態的推動作用。 綜合來看,2024年的中國科研地圖正展現出“頭部高校穩健、區域力量崛起、科研格局多元”的全新面貌。從珠江三角洲到長三角,從北京科研高地到中西部創新前沿,中國科研正在形成一張聯通全球、充滿活力的知識網絡。
中國科研力量繼續與世界各國的頂尖研究機構保持高頻互動,在細胞出版社的發表記錄中,國際合作論文數量穩中有升,合作網絡不斷拓展。 國際合作方面,美國依舊是與中國科學家合作最緊密的國家,雙方學者在2024年共合作發表論文488篇。除美國之外,英國、德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法國等國也均與中國學者展開了廣泛合作,每個國家的合作論文數量均超過50篇,在多個領域形成了穩定的合作網絡與研究共同體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,中國科學家的國際合作網絡正在顯著拓寬。2024年中國學者合作的國家和地區數量達到了76個,同比增幅20.6%。這一數據不僅反映出中國科研的國際吸引力不斷增強,也說明中國科學家正通過實質性的研究協作,積極參與全球科學治理與知識共創。 這種跨國合作的持續深化,折射出一個重要趨勢:中國科研正從“走出去”邁向“融進去”。中國科學家不只是國際論文的合作者,更是國際科研議程的參與者、推動者與引領者。未來,隨著科研生態的進一步開放、數據與資源的共享機制日益成熟,中國面向世界的科研合作將更加緊密而深入,中國科學家將與全球學者一起,共同推動人類科學研究的前行。
2014年,第一期“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”系列活動拉開帷幕,見證了中國科研力量在國際頂尖學術舞臺上的嶄露鋒芒。十年后的今天,Cell Press年度中國論文評選迎來了第十個年頭。這十年,是中國科學飛速發展的十年,也是中國科研工作者在全球科研體系中不斷深化交流、擴大影響的十年。 Cell Press年度中國論文評選活動,見證了無數科學發現的誕生,也記錄了中國科研從“量的積累”邁向“質的躍升”的歷程。它不僅是對科研成果的肯定,更是一種學術精神的傳遞——對未知的探索、對真理的堅守、對全球共享科學知識的持續推動。 “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”的十年里程碑,既是細胞出版社和中國科學家攜手共進的見證,也是新的開始。今年,細胞出版社迎來了一本高質量開放獲取新期刊——Cell Press Blue。這本定位于高質量開放獲取期刊將致力于發表生命科學、物質科學、醫學、可持續發展科學及應用科學等領域的前沿創新性研究,帶來更多能夠革新科學研究范式的高影響力成果。我們相信,它將是未來科學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。 Cell Press一直致力于簡化投稿與出版流程,通過精準定向的研究輻射網絡,讓每篇論文都能收獲全球影響力。Cell Press Blue的所有論文均由Cell Press旗下高影響力期刊的專業編輯團隊進行多學科協作式遴選,將期刊打造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。Cell Press Blue將繼續秉承Cell Press“服務為先”的悠久傳統,為作者提供無與倫比的全流程出版支持。 站在新的起點上,Cell Press將繼續攜手中國科研機構與科學家群體,推動更加開放、透明與包容的國際學術交流,共同迎接下一個十年的科學突破的新篇章! 來源:cell press |








